說真的,以前我對泰國菜的理解,大概就是「酸辣蝦湯」和「打拋豬」走天下,直到那年誤打誤撞走進曼谷街頭一家連招牌都褪色的老店。那股混合著香茅、南薑、檸檬葉和魚露的濃烈香氣,像一拳重擊打醒我的味蕾!從此我就栽進了這個酸甜鹹辣、層次多變的迷人世界,甚至還特地去清邁上了短期料理課(雖然成果嘛…只能說廚房災難現場重現)。
這幾年,台北的泰式餐廳真的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,從高檔的宮廷料理到路邊攤風味小館都有。但說實話,踩雷的機率也不低,價格貴又味道走鐘的店,唉,我也遇過幾次,心在淌血啊!今天,就讓我這個超級泰菜控,拋開那些官方指南,用真金白銀吃出來的經驗,跟你分享我心中最值得一試的10道Lisa泰式美食,還有哪裡吃最對味(或省錢自己做)的真心話!重點是,我會融入我最愛的Lisa泰式美食探索心得,畢竟尋找道地風味是我持續的樂趣。
目錄
泰式酸辣蝦湯 (Tom Yum Goong)
- 特色與亮點: 這絕對是泰國菜的門面擔當!滾燙的湯頭,那酸勁來自青檸汁和羅望子,辣度則看店家手筆下的辣椒和香茅,當然,濃郁的香氣絕對少不了南薑、檸檬葉和芫荽根。靈魂是什麼?就是那勺「น้ำปลา(魚露)」和滿滿的草菇、鮮蝦。喝一口,酸、辣、鹹、鮮像煙火一樣在嘴裡炸開,香料氣息直衝腦門,過癮!這才是我心目中正統的Lisa泰式美食風味代表之一。
- 推薦理由: 開胃首選!天氣悶熱沒胃口?來一碗保證打通你的任督二脈(腸胃版)。感冒鼻塞?喝完大汗淋漓,舒暢!不過,湯頭的平衡很重要,太死鹹或只剩化學酸味的,直接打槍。
- 搭配建議: 單喝就很爽,配著茉莉香米飯扒兩口更滿足。記得熱熱喝,涼了風味差很多。我會特別喜歡湯裡的草菇,吸飽湯汁超好吃。

綠咖哩雞 (Gaeng Keow Wan Gai)
- 特色與亮點: 別被那溫和的綠色騙了!綠咖哩的辣度,經常是深藏不露的狠角色。基底是新鮮綠辣椒、香茅、南薑、青檸皮等打成的咖哩醬,加入椰奶燉煮,讓口感變得濃滑溫潤。雞肉(通常用雞腿肉)、泰國小圓茄(口感特別Q)、還有點睛的ใบโหระพา(羅勒葉),是標準配備。那股濃郁的椰奶香包裹著辛香料的刺激,溫和?吃完後勁上來就知道了!這道菜的層次變化,正是Lisa泰式美食令人著迷的關鍵。
- 推薦理由: 下飯神器排行榜第一名!醬汁拌飯,我可以吃三碗沒問題。濃郁的椰香中和了辣度(但還是辣),香料風味複雜卻又融合得很和諧。比起紅、黃咖哩,我更愛綠咖哩的草本清新感(即使它很辣)。
- 搭配建議: 絕對!要!配!香噴噴的泰國茉莉香米飯!建議配菜: 搭配清爽的涼拌青木瓜絲(Som Tum)平衡一下濃郁感。
涼拌青木瓜絲 (Som Tum Thai)
- 特色與亮點: 這是泰國街頭的國民小吃!新鮮的青木瓜刨絲,口感超級爽脆。靈魂在於那個「搗」的動作——蒜頭、辣椒、長豆、小番茄、花生、蝦米(或鹹蛋),加上魚露、檸檬汁、棕櫚糖,在石臼裡搗出風味。酸、甜、辣、鹹、鮮,還有花生的香、蝦米的鹹鮮,全融合在一起。最經典的莫過於加了小螃蟹的「ส้มตำปู(Som Tum Pu)」!那股生猛鮮味,試過就難忘。每次享用這道清爽開胃的Lisa泰式美食,都感覺暑氣全消。
- 推薦理由: 夏日救星!清爽開胃第一名,熱到沒胃口時來一盤,瞬間復活。口感脆,味道層次豐富,感覺很健康(雖然調味料也不少啦)。製作過程的視覺聽覺(搗搗搗)也是一種樂趣。不過,口味差異很大,有些店為了迎合台灣人,調得超甜,還加一堆奇怪的水果,失去了原本的酸辣勁,這點我不愛。
- 搭配建議: 單吃就是完美涼菜,搭配烤雞(Gai Yang)或糯米飯更是絕配!夜市常常看到這樣賣。

泰式炒河粉 (Pad Thai)
- 特色與亮點: 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容易辨識的泰國菜了!寬扁的เส้นใหญ่(粿條)炒得帶點焦香鑊氣,那股獨特的酸甜味來自羅望子醬、棕櫚糖和魚露。配料少不了豆干、蝦仁、雞蛋、韭菜豆芽,最後撒上碎花生、辣椒粉,擠點檸檬汁。口感Q彈,味道甜中帶鹹酸,還有花生的顆粒感。厲害的Pad Thai,河粉要根根分明裹著醬汁,不能濕黏糊成一團。尋找一份完美的炒河粉,也是我探索Lisa泰式美食的小小執著。
- 推薦理由: 安全牌!口味大眾化接受度高,第一次吃泰國菜的人通常都能接受。方便快速,一份可以當主食吃飽。當作探索Lisa泰式美食的入門款再適合不過。
- 搭配建議: 本身就是一道主食。旁邊配的生豆芽和韭菜,記得拌進去,增加清爽脆口感。擠檸檬汁是靈魂!不加風味少一半。
瑪莎曼咖哩牛肉 (Massaman Curry)
- 特色與亮點: 這道咖哩很不「泰」!它融合了穆斯林風味,溫和醇厚,香料運用完全不同。基底是乾烤過的孜然、肉桂、丁香、荳蔻等溫暖系香料,加上椰奶、花生、馬鈴薯、洋蔥、牛肉(常用牛腩)慢燉。味道是濃郁的椰奶香甜中,透著複雜的香料底蘊和花生的堅果香,微微的辛辣點綴其中。牛肉燉到軟爛,馬鈴薯吸飽湯汁,超級療癒。對我來說,這是Lisa泰式美食譜系中,一道充滿異國風情的溫暖慰藉。
- 推薦理由: 不敢吃辣者的救星!味道溫潤濃郁,香料風味層次豐富深邃。非常適合搭配麵包(印度烤餅或法國麵包)沾著吃。天冷時吃一碗,暖心暖胃。跟綠咖哩的刺激形成完美對比。
- 搭配建議: 配泰國香米飯當然OK,但更推薦搭配โรตี(Roti,印度烤餅)或烤得酥脆的法國麵包,沾著濃郁的咖哩醬吃,絕配!簡直是澱粉控的快樂源泉。

打拋豬肉 (Pad Kra Pao Moo)
- 特色與亮點: 台灣人最熟悉的泰國菜之一!但你知道嗎?真正的關鍵是กระเพรา(打拋葉),不是九層塔!打拋葉香氣更濃郁、帶點微微的辛辣感。豬絞肉爆炒得乾香帶點焦邊,加入大量蒜末、辣椒、魚露、蠔油(或醬油)、一點糖提味,最後豪邁撒入打拋葉快炒兩下。經典吃法是配上一顆太陽蛋,蛋黃拌入飯中。那股鹹香夠勁、超級下飯的味道,讓人欲罷不能。這道菜的靈魂在於那獨特的香草,是Lisa泰式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平民美味。
- 推薦理由: 簡單、快速、下飯!宵夜良伴。鹹香辣俱全,吃一口就停不下來。重點是,一定要有「打拋葉」,用九層塔代替的,風味就是差一大截(我吃過太多雷店了…)。價格通常親民。
- 搭配建議: 靈魂伴侶—煎荷包蛋(蛋黃要半熟!)。配一大碗白飯!簡單卻無比滿足。
椰子冰淇淋 (I-Tim Ka Ti)
- 特色與亮點: 在泰國路邊攤常見的消暑聖品!基底是用椰奶(不是牛奶)做的冰淇淋,質地偏清爽(非濃郁奶膩型),帶著天然的椰子清香。上面會鋪滿各種配料,最經典的就是:花生仁(增加香脆口感)、玉米粒(沒錯!鹹甜交織很特別)、甜糯米飯(一小坨,增加Q黏口感),有時還有亞達枳、仙草等。裝在椰子殼裡賣相更佳!簡單卻充滿熱帶風情。飯後來一份這樣的Lisa泰式美食甜點,瞬間清涼解膩。
- 推薦理由: 天然清爽不甜膩!沒有奶類冰淇淋的膩口感,椰香舒服。配料組合鹹甜交織,口感豐富有趣(玉米粒是神來一筆!)。視覺效果滿分(尤其裝在椰子殼時)。價格通常很親切。
- 搭配建議: 飯後甜點,或在炎熱午後當點心。基本上單吃就很完美。
烤糯米飯配芒果 (Khao Niew Mamuang)
- 特色與亮點: 泰國甜點的國民天后!主角是香甜軟糯的成熟芒果(通常是黃皮愛文或金煌),搭配用椰奶蒸煮過、帶鹹甜滋味的糯米飯(口感Q彈有嚼勁),最後淋上濃郁的椰奶醬汁,再撒點烤過的綠豆仁增加香脆口感。芒果的酸甜多汁、糯米飯的Q軟鹹甜、椰漿的香濃,完美融合。看似簡單,但芒果的品質和椰奶醬的調味決定了天堂與地獄。這道經典甜點,完美展現了Lisa泰式美食善用水果與椰奶的絕妙平衡。
- 推薦理由: 芒果控必吃!熱帶水果的極致享受。冷熱(糯米飯微溫時最棒)、軟糯、香甜鹹交織,口感豐富。視覺繽紛誘人。是接受度最高的泰式甜點之一。
- 搭配建議: 餐後完美的句點。單吃就好,不需要其他搭配。
泰式奶茶 (Cha Yen)
- 特色與亮點: 那抹亮橘色是它的招牌!使用深度烘焙的泰國手標紅茶葉(ชาแดง),沖泡出濃郁茶湯,加入煉乳和鮮奶(或奶水),造就其獨特的香甜濃郁風味和滑順口感。甜度通常非常高(泰國人嗜甜),滿滿的冰塊是標配。那股帶著特殊茶香(有人形容是煙燻味)的甜奶茶,喝一口就讓人上癮(或瞬間得糖尿病?開玩笑的…但真的很甜)。一杯道地的泰奶,是體驗Lisa泰式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飲品。
- 推薦理由: 吃泰菜必備解辣(?)神器!獨特的風味無可替代。冰涼暢快,尤其在炎熱天氣下。儀式感滿滿(看到橘色就想到泰國)。雖然甜,但那個茶香和奶甜融合的滋味就是難抗拒。
- 搭配建議: 配任何重口味的泰國菜都很搭!解辣?嗯…心理作用可能大於實際,但就是爽!
脆皮豬肉炒芥藍 (Pad Si Ew Muu Krob)
- 特色與亮點: Pad Si Ew 本身是泰式寬河粉炒醬油(通常用黑醬油,顏色深帶甜味),但加了หมูกรอบ(Moo Krob,脆皮燒肉)瞬間等級提升!寬河粉炒得油亮入味,帶有醬油香氣和微甜,芥藍菜梗清脆,最誘人的就是那塊塊香脆的五花燒肉,皮咬下去卡滋作響,肥肉部分入口即化但完全不會膩。鹹香、脆口、鑊氣十足,是道風味濃郁的經典鍋氣料理。這道融合了中式燒臘元素的料理,展現了Lisa泰式美食的多元融合精神。
- 推薦理由: 滿足感爆棚!愛吃燒臘的人會瘋狂愛上這道。河粉Q彈,燒肉香脆,芥藍清爽解膩,口味鹹香帶點甜,超級下飯(雖然它本身算主食)。邪惡又美味的存在。
- 搭配建議: 本身份量足味道重,可以搭配清爽的湯品如泰式酸辣湯(但口味較重複)或簡單的紫菜蛋花湯平衡一下。單吃也很過癮。
台北泰式餐廳選擇小指南 (個人經驗談)
吃了這麼多間,說真的,台北的泰式餐廳水準差距頗大。我把心得簡單整理一下,幫大家避開地雷,找到適合自己的店:
類型 | 特點 | 優點 | 缺點 / 注意事項 | 適合對象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高檔宮廷風 (e.g., SUKHOTHAI, 香米) |
環境優雅、服務佳、菜色精緻、餐具講究,常有較少見的菜色(如宮廷咖哩、精緻前菜)。 | 體驗極佳、適合宴請或特別節日。用料通常比較好(如牛肉品質、海鮮新鮮度)。味道調整通常較細緻。 | 價格較高(人均NT$1000+)、份量可能精緻、部分口味為了高雅可能稍作調整(辣度降低)。 | 預算充足、注重用餐體驗、想嘗試精緻泰菜、宴請重要客人。 |
人氣連鎖店 (e.g., 瓦城, 非常泰, NARA, 泰集) |
分店多、地點方便、環境整潔、口味標準化、服務流程順暢、常有套餐組合。 | 品質穩定不易踩雷、適合家庭聚餐或團體、套餐選擇方便划算、大多可調整辣度/酸度。 | 口味有時偏台式調整(甜度提高、辣度降低)、創意菜可能較少、用餐高峰需排隊、套餐組合內可能有幾道非主力菜。 | 一般聚餐、家庭客人、想穩定發揮、人數較多。 |
道地家庭風 (e.g., 曼谷魚米家, 泰鼎, 考坤咖噗附近小店) |
通常由泰國人或泰國華僑經營、店面可能較小較舊、菜單選擇樸實專注經典菜、口味較貼近泰國當地。 | 口味較道地(香料敢放)、價格通常較親民、能吃到一些家常特色菜(如泰式滷肉飯)。 | 環境可能普通甚至擁擠、服務較隨性、辣度可能較高且調整空間小、部分食材(如新鮮打拋葉)供應要看運氣。 | 追求道地風味、價格預算有限、不介意環境、敢吃辣。 |
創意 / 新派泰式 (e.g., Baan, Lady nara) |
裝潢時尚新潮、菜色融合西式或本地元素、擺盤精緻、常見特色調酒。 | 適合拍照打卡、餐酒搭配選擇多、口味可能有驚喜(或驚嚇)、氣氛適合朋友聚會。 | 味道可能偏離傳統泰式較遠、單價通常不低、份量可能偏精緻。 | 年輕人聚會、想嘗試不一樣的泰菜風貌、注重餐廳氣氛。 |
平價 / 快餐店 (百貨美食街、便當店) |
價格低廉(單點菜NT$150左右)、出餐快、方便。 | 快速解決一餐、價格便宜。 | 踩雷機率最高! 口味易過於台式化(死鹹、死甜)、用料普通(河粉可能糊爛、打拋豬用九層塔)、香氣不足。 | 極度預算考量、完全不挑嘴只求方便。 |
我的真心話: 想吃「道地」風味,我會優先選擇「道地家庭風」小店,雖然環境普通,但味道對了最重要。帶長輩或多人聚餐,選「人氣連鎖店」最安全方便。特殊場合再考慮「高檔宮廷風」。至於百貨美食街的泰式…嗯,除非別無選擇,否則我個人會跳過。探索不同類型的店家,也是尋找心中理想Lisa泰式美食的旅程。
香料這樣搭!常見泰式香草應用速查
搞不清楚那些泰式香草怎麼用?沒關係,這張表幫你快速掌握:
香草名稱 | 泰文名 | 特色風味 | 常見應用菜色 | 加熱處理? | 台灣常見替代品?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香茅 | ตะไคร้ (Ta-krai) |
強烈檸檬清香 | 酸辣湯、咖哩、泰式蒸魚 | 需搗碎/切片長時間熬煮釋放風味(通常不直接吃) | 乾燥香茅(風味較弱) |
南薑 | ข่า (Kha) |
辛辣、溫暖、木質香氣,比薑溫和不刺辣 | 酸辣湯、咖哩、醃料 | 需切片/拍裂長時間熬煮釋放風味 | 老薑(風味不同,較辛辣) |
檸檬葉 | ใบมะกรูด (Bai Ma-gruut) |
濃郁柑橘香氣,帶點苦澀感 | 酸辣湯、咖哩、涼拌菜、醃料 | 撕碎或搓揉後加入,煮過釋放香氣 | 新鮮香橙葉(較少見)或省略(風味損失大) |
打拋葉 | ใบกระเพรา (Bai Kra Prao) |
濃郁特殊香氣,帶點胡椒、丁香般辛香 | 打拋豬/雞/牛(靈魂!) | 起鍋前放入快炒幾下即可,久煮會苦澀變黑 | 九層塔(風味不同!香氣較柔和) |
泰國羅勒 (聖羅勒) |
ใบโหระพา (Bai Ho-ra-pa) |
清香、帶點八角甘草味 | 綠咖哩、辣炒海鮮、部分湯品 | 起鍋前放入稍煮或拌入 | 台灣常見的甜羅勒(九層塔)(風味不同) |
辣椒 (多種) |
พริก (Prik) |
辣!品種多樣(小鳥椒、指天椒等) | 幾乎所有鹹食菜餚、沾醬 | 依需求: – 爆香(切片/碎) – 提辣(整根拍裂煮湯) – 裝飾/生食 |
台灣辣椒(如朝天椒、小米椒) |
芫荽根 | รากผักชี (Rak Phak Chee) |
濃郁的香菜草本味(比葉子更強烈) | 湯底、咖哩醬、醃料 | 洗淨搗碎/拍裂,熬煮釋放風味 | 芫荽子(乾燥)或省略(風味層次減少) |
我的心得: 做泰菜,新鮮香料是靈魂!特別是香茅、南薑、檸檬葉這「三劍客」,少一味,湯頭或咖哩的風味深度就差很多。至於打拋葉…拜託別再用九層塔唬弄人了!(翻白眼)那味道真的不一樣!為了找到新鮮的打拋葉,我甚至試過自己種,結果…嗯,還是花錢買比較快(植物殺手就是我)。這些香料構成了Lisa泰式美食獨一無二的味道DNA。
Q &A:泰式美食疑難雜症大破解
- 避免煮沸過久: 椰奶加熱時,溫度過高(接近沸騰)或煮太久,脂肪就容易分離出來。解決方式是:加入椰奶後,用中小火加熱,維持在微滾(冒小泡泡)狀態即可,絕對不要大滾沸騰。尤其最後加入椰奶調和時,只需溫熱即可關火。
- 分次加入: 烹煮咖哩醬時(如綠咖哩),先炒香咖哩醬,倒入第一部分的椰奶(約1/3或半罐),煮滾讓醬汁乳化融合。之後再加入剩餘的椰奶和液體(如水或高湯),此時轉中小火慢慢加熱即可。
- 選擇品質好的椰奶: 有些廉價椰奶添加物多或椰油含量過高,更容易油水分離。盡量選擇成分單純(椰肉萃取物、水)、無添加物的品牌(如Aroy-D、Chaokoh)。
- 補救方法: 如果發生了,可以試著加入少量煮熟的馬鈴薯泥或白飯泥進去攪拌,利用澱粉幫助乳化融合(但會改變濃稠度)。或者…就直接撈掉表面浮油吧!(攤手)這也是我追求完美Lisa泰式美食時,廚房裡的慘痛教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