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的,我以前對 牛肉清湯 有點誤解。總覺得不就是把牛肉丟進水裡煮嗎?能有多厲害?直到那次,在臺南一家老店,老闆娘端出一碗清澈見底、香氣卻直鑽腦門的湯。喝下第一口,溫潤、甘甜、帶著濃縮了牛肉精華的鮮美,完全顛覆我的想像。那碗湯,沒有多餘的油脂浮在表面,就是純粹的肉香與甘醇。從那刻起,我對 牛肉清湯 徹底改觀,也開啟了我的探索之路。
臺灣人愛喝湯,牛肉湯更是臺南的名片。不過,大家常說的牛肉湯,很多是帶著點血水、比較像涮肉片的那種。而我今天想聊的,是更專注在「湯」本身的那種牛肉清湯。它可以是牛肉麵的靈魂湯底,也可以是單獨品嚐的暖心小品,講究的是湯頭的清澈與深度。
目錄
為什麼要熬牛肉清湯?
你可能會問,超市不是有現成的高湯塊或罐頭嗎?幹嘛這麼搞剛?嘿,我跟你說,那完全是兩回事!自己熬的 牛肉清湯,那種天然鮮味、層次感,化學調味絕對模擬不來。而且,你知道嗎?熬一鍋好湯,過程其實很療癒。看著食材在鍋裡翻滾,香氣慢慢飄散,最後得到那一鍋金黃清澈的精華,成就感超大!
當然啦,我也不是沒失敗過。有次貪快,火開太大想著快點滾,結果湯變得超級混濁,賣相跟口感都大打折扣。所以啊,慢工出細活,用在熬 牛肉清湯 上,絕對是真理。
牛肉清湯的靈魂:選對肉
要熬出好喝的 牛肉清湯,選肉是關鍵第一步!不是什麼部位的牛肉都適合。那些油脂豐富、適合煎烤的部位(像肋眼、沙朗),拿來熬湯?拜託別浪費錢,湯會油到讓你懷疑人生,而且肉本身煮久了也會柴。
最好的選擇是這些:
- 牛腱心 (鍵子心): 我的最愛!帶點筋,但不多,熬煮後軟嫩適中,筋肉部位會釋放出膠質,讓湯頭帶點自然的黏唇感(不是油膩喔),肉質也不會散掉。切片吃超讚。
- 牛肋條: 很多人愛用。油脂比牛腱多一些,香氣更濃鬱,但記得一定要把表面過多的肥油修掉一些,不然湯會太油。喜歡濃一點風味的可以選它。
- 牛腩: 筋和脂肪比例較高,燉煮後非常軟爛,湯頭會相對濃鬱些(但也更容易有浮油)。比較適合想同時大口吃肉的,單喝湯的話我會覺得稍微厚重。
- 牛骨 (搭配使用): 特別是帶點骨髓的牛大骨或牛膝骨(牛腱子骨)。加入骨頭一起熬,能讓湯頭的深度和膠質感大幅提升!香氣也更足。強烈建議至少加一點骨頭。
部位名稱 | 油脂/筋量 | 適合湯頭風味 | 熬煮後肉質 | 推薦指數 (個人觀點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牛腱心 | 少筋,油脂低 | 清澈甘甜,帶膠質 | 軟嫩不柴,切片佳 | ★★★★★ |
牛肋條 | 油脂中等,少筋 | 香氣濃鬱,較醇厚 | 軟嫩帶點嚼勁 | ★★★★☆ |
牛腩 | 油脂筋多 | 最濃鬱,易有浮油 | 非常軟爛 | ★★★☆☆ (湯頭較油) |
牛骨 (輔助) | 骨髓膠質豐富 | 增加深度與膠質感 | 不適合直接吃 | ★★★☆☆ (強烈建議搭配肉使用) |
記得,買肉的時候跟老闆說要熬 牛肉清湯,他們通常都知道哪個部位適合,甚至會幫你挑。我習慣去傳統市場,老闆還會教我怎麼挑,人情味滿點。
熬出黃金湯頭的關鍵撇步
熬 牛肉清湯 真的不難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!這幾年我試過好多方法,也參考老師傅的經驗,整理出幾個絕對不能偷懶的步驟:
- 「跑活水」是清透的起點: 這步超關鍵!把肉和骨頭(如果有用)放進鍋裡,加冷水蓋過,開中火慢慢加熱。不要蓋蓋子!你會看到水面浮出很多灰褐色、看起來髒髒的泡沫和雜質。這個過程叫「跑活水」或「焯水」。重點來了: 水溫千萬不要一下子滾沸!要讓它慢慢熱起來,逼出雜質。等水溫大概到7、80度(快滾還沒滾的時候),雜質浮得最多,這時就要用湯勺,仔細地把這些浮沫全部撇掉!撇到水面乾淨為止。這個步驟做得好,後面的湯才會清澈沒雜味。我以前懶過一次沒仔細撇,湯就有點濁濁的,喝起來也感覺差了一點點純淨感。
-
小叮嚀:有些食譜會說把肉先燙過沖冷水再煮,我試過,覺得肉香會跑掉一些,不如慢火跑活水效果自然又好。
- 蔬菜香料好朋友: 跑完活水,肉撈起來稍微沖洗一下(把沾到的沫沖掉),鍋子也洗乾淨。重新把肉和骨頭放進乾淨的鍋裡,加入足量的冷水(一次加足,盡量避免中途加水,如果真要加,加熱水)。這邊就可以放你的香料蔬菜夥伴了:
- 洋蔥: 半顆或一顆,切大塊(不用去皮,據說更香?但我習慣去皮)。提供甜味基礎。
- 老薑: 幾厚片,懶得切用刀拍扁也行。去腥增香。
- 蔥: 1-2根,綁個蔥結丟進去,煮好方便撈起。增加香氣層次。
- 白蘿蔔: 半根切大塊(可選)。增加湯的甘甜清爽感,我很愛放。
- 蘋果: 半顆(可選,但我推薦!)這是我的秘密武器。帶點天然的果酸和甜度,能讓湯頭更圓潤柔和,層次提升。試過就回不去了。
- 香料: 喜歡的話可以放一顆八角、一小片月桂葉、幾顆胡椒粒(裝進滷包袋,方便取出)。但記得,牛肉清湯 主角是牛肉,香料別放太多搶戲。
- 慢火細熬的魔法時刻 (& 時間是關鍵!): 東西都下鍋了,開火吧。
- 大火煮滾: 先開中大火讓它煮滾。
- 立刻轉小火: 滾了之後,立刻轉成「最小最小」的火!就是那種水面只有微微的、幾乎看不出來的冒泡狀態(行話叫「蝦眼水」)。這是清澈湯頭的終極奧義! 大火滾沸會讓油脂和蛋白質激烈碰撞乳化,湯就變白濁了(像濃湯那樣)。我們要清澈的 牛肉清湯,就絕對不能大滾!維持這種小火慢煨的狀態。
- 蓋不蓋蓋子? 我有點龜毛,通常不蓋緊,留個小縫隙(可以用筷子卡著鍋蓋),這樣蒸氣可以散掉一點,避免水滴又滴回湯裡影響清澈度(據說啦)。但其實蓋起來也可以,重點是火夠小。
- 熬多久? 時間決定風味的濃度!一般來說:
- 至少 1.5小時:基本的肉味和甜味出來了,湯算清甜。
- 3小時左右:風味更醇厚,膠質也比較明顯。我通常熬到這個程度。
- 4小時以上:湯頭會更濃縮、更飽滿,但也要注意水量別燒乾。骨頭的風味也會更釋放。
熬湯時最好人在旁邊,偶爾看一下火候,確認湯面保持平靜微滾就好。
- 最後調味:鹽巴的時機! 這個很重要!鹽巴一定要在湯熬好、關火前的最後10-15分鐘才加!太早加鹽,聽說肉質容易變柴(科學上可能有關滲透壓),而且湯的層次也會被壓住?總之,晚點加鹽是共識。
熬湯的過程整個家裡都是香味,簡直是天然的芳香劑,聞著都餓了。
我的私房牛肉清湯食譜大公開
講了這麼多,直接來分享我最常做的版本吧!這個配方算是「臺式經典基礎款」,清爽甘甜,適合大多數人。
食譜一: 經典臺式牛肉清湯
食材(約4-6人份)
- 牛腱心: 1條(約600克) - 切成幾大塊
- 牛大骨或牛腱子骨: 2-3塊 - 讓老闆幫忙鋸開,骨髓才出得來
- 洋蔥: 1顆 - 去皮切大塊
- 老薑: 1小塊(約拇指大) - 洗淨拍扁
- 青蔥: 2枝 - 洗淨綁成蔥結
- 白蘿蔔(中型): 半根 - 去皮切大滾刀塊(喜歡就放)
- 蘋果: 半顆 - 洗淨去籽切大塊(我的秘密武器!)
- 冷水: 約2500-3000ml (要蓋過所有食材約5公分)
- 鹽: 適量 - 最後調味用
- 米酒或紹興酒: 1-2大匙 (可選,去腥增香)
做法
- 跑活水去雜質: 牛腱塊和牛骨放入大鍋中,加入足量冷水蓋過。開中火慢慢加熱(不要蓋蓋子)。當水溫升高,開始浮現灰褐色泡沫時(水未滾,約70-80度),仔細用湯勺將浮沫徹底撇除乾淨。持續撇沫直到水面雜質很少,鍋邊水滾前就關火。將肉和骨頭撈出,用溫水沖洗乾淨表面雜質。原本的鍋子也洗淨。
- 重新起鍋慢煨: 洗淨的肉、骨頭放回乾淨的鍋中。加入洋蔥塊、拍扁的老薑、蔥結、白蘿蔔塊、蘋果塊。倒入足量的冷水(約2500-3000ml),確保水量蓋過所有食材約5公分。這時可加入米酒(如果使用)。
- 控制火候是關鍵: 開中大火煮至湯滾沸。湯一滾沸,立刻轉成最小火!調整到水面只有細微的泡泡冒出(蝦眼水)。鍋蓋可以蓋上但要留一點縫隙透氣,或者乾脆不蓋緊。
- 耐心慢熬: 維持這種極小火候,讓湯靜靜地煨煮至少 2.5到3小時。期間偶爾看一下,確認火沒有變大,湯面保持平靜微滾狀態。水如果減少太多(不該減少太多,因為火很小),可加點滾水補充(盡量避免)。
- 最後調味: 熬煮時間到後,嚐嚐湯的味道(小心燙)。用濾網或大湯勺撈出湯裡所有的肉塊、骨頭、蔬菜香料渣(蔥、薑、洋蔥、蘿蔔、蘋果)。這時湯應該呈現金黃清澈的狀態。此時才加入適量的鹽巴(邊加邊試味道到自己喜歡的鹹度),再讓湯滾個10分鐘左右即可關火。
- 享用: 牛腱肉撈出後稍微放涼,逆紋切片(比較不會柴)。一碗熱騰騰的 牛肉清湯,放上幾片牛腱肉,撒點蔥花或芹菜珠(隨喜)。純飲鮮美無比,做為牛肉麵的湯底更是無敵!
這個湯底真的百搭。有時候我懶得煮麵,就直接舀一碗湯,切點肉丟進去,配碗白飯,簡單搞定一餐,暖心又暖胃。這種純粹的 牛肉清湯 滋味,真的會上癮。
食譜二: 清燉藥膳牛肉清湯 (溫和版)
想來點變化?天氣轉涼時,我會做點帶點藥膳味的 牛肉清湯,溫和不燥,補氣又暖身。這個藥材包配方比較溫和,一般人都能接受。
食材
- 牛腱心 1條 (約600克) - 切塊
- 牛大骨 1-2塊 (可選)
- 老薑 5片 - 拍扁
- 青蔥 2根 - 綁蔥結
- 溫和藥材包 (裝入滷包袋):
- 當歸 1-2片 (味道較重,放1片就夠)
- 黃耆 5-6片
- 枸杞 1大匙
- 紅棗 5-6顆 (去核,比較不燥)
- 黨參 1-2根 (可不加)
- 玉竹 3-4片 (增加甘甜)
- 冷水 2500-3000ml
- 鹽 適量
- 米酒 1大匙 (可選)
做法
- 跑活水: 同食譜一,將牛腱塊和牛骨跑活水去雜質,清洗乾淨。
- 入鍋慢煨: 將處理好的肉、骨頭、薑片、蔥結、藥材包放入鍋中,加入足量冷水蓋過食材。可加米酒。
- 火候掌控: 大火煮滾後,立刻轉最小火(維持蝦眼水狀態)。
- 慢熬: 蓋鍋蓋(留縫)小火慢熬約 2.5 - 3小時。
- 調味撈渣: 時間到後,撈出蔥結、薑片和藥材包。試味,加入適量鹽巴調味,再滾10分鐘。
- 享用: 藥材的香氣溫和地融入湯中,牛肉切片放入。這碗 牛肉清湯 喝起來帶著淡淡的草本甘甜,非常適合秋冬。藥材包記得不要久煮太久或放太多當歸,不然湯會苦。
藥膳湯我偶爾會煮,但家裡小孩不太愛那個味道,所以我通常煮經典款的 牛肉清湯 比較多。找到家人喜歡的口味最重要啦!
牛肉清湯的華麗變身
熬好一大鍋清澈鮮美的 牛肉清湯,除了直接喝、煮牛肉麵,其實還有很多吃法,超好用!
- 牛肉湯泡飯/粥: 這是我最愛的清冰箱吃法!剩飯加熱,淋上熱騰騰的 牛肉清湯,放幾片牛肉,撒點蔥花或芹菜珠。簡單、快速、暖心又飽足。生病沒胃口時這樣吃特別舒服。把飯換成煮好的稀飯,就是清爽的牛肉粥。
- 湯品基底: 這高湯比雞湯更有個性!拿來煮蔬菜湯(加點高麗菜、玉米、紅蘿蔔)、番茄蛋花湯,甚至代替水蒸蛋,風味都立刻升級。做火鍋湯底也讚(但要再稀釋調味)。
- 凍起來!方便的高湯磚: 熬湯很花時間,一次多熬點!把完全冷卻、去除表面油脂(放冰箱冷藏後油脂會凝固,方便刮除)的 牛肉清湯,倒入製冰盒或小保鮮盒,冷凍起來。需要時拿幾塊出來,煮麵、煮湯、燉菜,瞬間擁有美味湯底,超方便!記得標註日期。
臺式牛肉清湯 vs. 其他常見牛肉湯比較
湯種型別 | 湯頭特色 | 常見風味 | 主要烹調方式 | 代表菜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臺式牛肉清湯 | 清澈透明,無浮油,靠食材本身鮮味 | 甘甜、純淨牛肉鮮味,可能有淡淡膠質感 | 小火慢熬 (蝦眼水) | 清燉牛肉麵湯底、單品清湯、湯品基底 |
臺南溫體牛肉湯 | 通常略帶粉紅(新鮮牛肉片燙熟),湯色清澈但有肉汁融入 | 極致鮮甜(來自新鮮溫體牛),口感滑順 | 滾燙高湯沖燙生牛肉片 | 臺南牛肉湯 (當早餐吃) |
紅燒牛肉湯 | 深褐色、濃鬱,表面浮一層紅油 | 醬香濃厚、鹹香微辣(豆瓣醬、醬油、辛香料) | 爆香炒料後燉煮 | 紅燒牛肉麵 |
西式牛骨高湯 (Beef Stock/Broth) | 通常較深色、濃鬱(因會烤骨頭),可能較油 | 煙燻焦香(烤骨頭)、醇厚、鹹味通常最後加 | 烤骨頭後大火滾煮或壓力鍋 | 西式濃湯、燉肉、醬汁基底 |
日式牛丼湯汁 (割下) | 醬油色、濃稠鹹甜 | 醬油、味醂、糖、酒調出的濃厚鹹甜味 | 調味料煮滾 | 牛丼、壽喜燒 |
看懂差別了嗎?我們今天的主角 牛肉清湯,走的就是一個純淨路線,用時間和耐心換來清澈鮮美的感動!
Q&A:關於牛肉清湯,你可能想問...
- 為什麼我的牛肉清湯熬出來有點苦?
苦味最常見來源有幾個:1. 跑活水沒做好,雜質殘留。2. 藥材放太多或煮太久,尤其是當歸、黃連類。3. 薑放太多或煮太久(薑皮也可能帶點苦)。4. 肉或骨頭不新鮮。下次注意跑活水要仔細,藥材和薑適量,時間控制好。熬藥膳版時,藥材包煮1.5小時左右就可以先撈起來。 - 熬好的牛肉清湯上面浮一層油,怎麼辦?
這是正常的,牛肉本身多少會釋放油脂。追求極致清澈感的話: 1. 熬煮時,如果看到大顆的油珠浮上來,可以用小湯匙小心撇掉一些。 2. 放涼後(或放冰箱冷藏),油脂會凝固成白色固體在表面,用湯匙輕輕刮掉即可,非常乾淨!刮完再加熱湯就好了。做為高湯磚冷凍前,這步很重要。 - 冷凍過的牛肉清湯塊,解凍後味道會變嗎?
老實說,新鮮現熬的 牛肉清湯 香氣和鮮度絕對是最棒的!冷凍儲存會讓一些極細微的風味分子流失一點點(就像冷凍蔬菜沒有現採的鮮甜),但整體的鮮味基底和實用性還是非常高。作為日常料理的湯底,冷凍高湯塊絕對是省時好幫手,味道仍然比市售高湯塊或粉好太多了。我的經驗是,冷凍最好不要超過2個月,風味保持得比較好。
熬 牛肉清湯 這件事,讓我學會了「慢」的價值。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,願意花上幾個小時,只為守著一鍋小火慢煨的湯,聽起來有點傻。但當你捧著那碗清澈見底、卻蘊含無限滋味的湯喝下時,那種純粹的滿足感,會讓你覺得所有的等待都值得。它不是大菜,卻是最能溫暖人心的家常味道。下次想喝點純粹的好湯,不妨試試看自己熬一鍋 牛肉清湯 吧!從選肉、跑活水、到守著那鍋微滾的蝦眼水... 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,也藏著讓人安心的小確幸。